划重点,事关院前急救,中国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规范共识
作者:天荣医疗 发布日期:2022-01-21
★ 一纵即纵向设计 , 依托信息化网络平台,考核从呼叫到确切治疗的时间, 要求实现县域内各类急危重症救治流程的规范化、同质化;
★ 一横即横向设计 ,“零通道”建设理念,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多系统资源协同管理 ;
★一能力即县域内急危重症综合救治能力的提升。
近日,国家卫健委印发《“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 年)》,围绕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和资源整合共享提出了十项任务,其中提升急危重病救治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五大中心建设这两项任务与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直接相关,而资源整合共享正是急诊急救大平台的核心理念。故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现制定《中国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规范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共识中核心医院为县域内所有医共体中最具急诊医学学科优势的综合性医院 ;牵头医院为各医共体中代表医共体所在区域最高医疗水平的医院,核心医院也是牵头医院之一 ;成员单位为医共体区域内的各乡镇卫生院及其下属的村卫生室 ;云急救为核心医院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各成员单位救治现场、120 救护车实行线上互动及实时指导。 《共识》包括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架构及职能、核心医院建设、牵头医院建设、成员单位建设、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及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七个部分。
县域急救大平台架构 其中院前急救重点核心是信息化建设。通过加强信息化及网络建设,将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内的医疗信息统一化 ,实现患者在院前和院内诊疗过程的无缝衔接。存储、整合及分析医疗信息,通过大数据和医学指南更新不断提高疾病的诊疗技术。
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是指在患者被送达医院救治前,患者所接受的专业人员现场抢救、转运途中急救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服务活动,是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急救、重大活动保障、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标是建设一个“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反应快捷、指挥统一、处置高效”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和急救医疗网络,实现全县域医共体院前医疗急救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
急救站管理要求 急救站点实行站长负责制及 24 h 值班制度,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急救站与调度系统信息对接,实行信息化管理。 院前急救指标要求 全县域内统一由 120 电话调度。120 呼救电话 10 s 内接听率达到 95%。救护车 3 min 出车率达到 95%[23]。危急重症现场监护或抢救措施实施率 98%。院前急救病历书写率达到 100%。胸痛病例心电图检查率≥ 90%。
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 建立急救车车载移动传输系统,可把医疗记录、监护仪中的数据信息以及车内诊疗操作监控图像实时传送到急救中心和医院的急救科室,建立急救车、急救中心和医院急救科室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医院急救科室通过以上信息能预先做好检查、手术、治疗等相关处置措施的准备工作, 提高整个急救体系的抢救效率。 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制度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县域内医疗机构间信息传输及保证大平台平稳高效运行的基础,是县域急诊急救科研和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数据来源。建立急诊急救大平台数据库,可以对院前和院内急救质量和效率进行质控分析、持续改进 ;可以实现县域急诊急救资源的合理分配,精准的疫情防控 ;可以为急诊急救规范化、同质化提供信息技术保障。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办公室负责大平台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成立相关信息化团队,有保障信息安全的制度和应急预案。 急诊系统信息互联互通 加强协调管理,完善患者身份统一识别。
保证医疗数据信息化处理,救护车能够实时传输患者信息、救护措施, 有条件的可使用 APP 实现扫码接入后实时显示,实现院前数字化调度平台及医院内部医疗信息互联互通,院前信息与院内急救无缝对接,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对五大中心患者实行“一键启动”,快速进入诊疗流程。建立危重患者评分管理系统,和 EICU 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质控自动化管理。
有条件的单位可加强云救治平台、远程会诊、可视化抢救指导等,核心医院相关救治中心团队对紧急患者及时进行云会诊、云抢救。 急诊急救平台大数据建设 建立院前急救、院内诊疗、危重患者转诊、危重患者生命体征数据、急诊急救培训、急诊质量管理等数据资料库。具备向全国的数据平台输送数据的能力,并逐步做到实时传输。有条件可开发县域内急诊急救医疗服务数据信息汇总与分析软件,对急诊急救重点病种和突发公共事件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急诊病症发病规律,为改进服务流程及提升救治效率提供决策依据。